如何寫好物流降本增效“大文章“?
近年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從2014年的16.6%降至2019年的14.7%;工商企業物流費用率從2014年的8.3%降至2018年的7.9%;物流績效水平在全球160多個經濟體中排名第26位,在同等收入水平經濟體中位居前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問題仍較為突出,不能有效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降低物流成本刻不容緩。
為推進物流降成本,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相關政策陸續出臺。10月上旬,海南省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聯合印發了《海南省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6月初,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6月底,商務部等5部門也聯合印發《關于繼續推進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有關工作的通知》,旨在深度推進物流業降本增效。
物流成本為何高
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意見》稱,近年來,社會物流成本水平保持穩步下降,但部分領域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社會物流成本出現階段性上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際剛曾撰文表示,社會物流成本高企問題已為各界關注,但究其成因,需從體系、產業、企業與要素、體制與政策、自然地理等層面綜合考慮,系統分析。
魏際剛分析,從體系層面來看,主要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物流服務體系、流通體系、供應鏈管理體系、物流信息服務體系、物流標準體系、國際物流體系、應急物流體系等不完善;從產業層面分析,是產業結構、工業結構與能源結構的階段性特征客觀上決定了單位GDP的物流費用支出較大;從企業和要素層面說,就是因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不足。許多生產流通企業"大而全"、"小而全",擁有自己的物流設施,第三方物流企業水平不高,專業化、精細化、系統化服務水平低,尤其缺乏一攬子服務能力;體制和政策層面看,物流市場體制尚不完善,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物流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市場分割、壟斷行為、誠信缺失等問題突出。地區間行政分割,缺乏統籌規劃,尚不能形成發展合力,物流、快遞、配送車輛等要素難以自由流動;最后還有自然地理原因,自然地理環境影響物流活動的空間范圍,也影響到物流活動的成本,比如中國西部地區是物流業的薄弱地區,是未來交通運輸建設和物流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需要加大投入與加快發展,但西部復雜的地理環境將增加物流基礎設施的資金、人力、物資的投入,對建設技術要求較高。加之西部地區物流量普遍小于東部,項目經濟效益較低,進一步加大了西部地區物流成本。
還有專家表示,我國社會物流成本水平較高,與第一、二產業占比和經濟外向度高,區域產業、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內陸縱深廣闊、地形復雜等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同時,物流基礎設施有效供給和銜接不足、物流整體運行效率不高、政策環境不完善等制約因素更不容忽視,這也是造成當前保管費用、管理費用水平偏高,以及運輸費用中裝卸搬運費用比重較大的重要原因。
總的來看,問題集中體現在“四個三”,即“三難”,用地難、融資難、通行難;“三多”,管理條線多、收費項目多、稅收負擔多;“三低”,鐵水運輸占比低、標準化水平低、行業集中度低;“三不暢”,基礎設施聯通不暢、鐵水干線通道不暢、信息互聯共享不暢。
政策護航降本效果初顯
降低物流成本是一項已經持續推進多年的系統工程。近三年,我國已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推進物流業降本增效的措施。從2017年起,多個物流降本相關的政策密集發布。
2017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降稅清費力度和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交通運輸部、稅務總局也在2017年連續發文,指導解決道路運輸企業“營改增”后稅負增加問題。
2018年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自2018年5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止,對物流企業承租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減半征收城鎮土地使用稅。
同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的通知》,提出提升“鐵公水”運能,推進多式聯運,優化物流信息服務水平,到2020年實現貨運量大幅上升。
2019年3月,交通運輸部制定了《降低交通運輸物流成本工作方案》,主要從結構性降本、制度性降本、技術性降本、管理性降本四個維度將物流降本工作落實到各個領域。
同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繼續推動大規模減稅和降費進程,并提出將交通運輸業等行業10%的稅率降至9%等政策,航空公司民航發展基金征收標準降低一半等一系列政策。
今年1月1日,全國487個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全部撤銷,提高了物流關鍵環節的運輸效率。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襲之后,交通運輸部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采取了全國收費公路免收通行費、免征進出口貨物港口建設費等政策,幫助物流運輸企業紓解困難。
數據顯示,近3年來,交通運輸部通過可量化措施分別降低物流成本882億元、981億元、805億元。9月24日,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孫文劍介紹,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物流成本下降超過990億元。
成本壓縮空間仍不小
雖然降物流成本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同時也要看到,公路、水路、鐵路、海運、航空等不同運輸方式之間銜接還不夠暢通,部分領域、環節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物流成本仍有不小的壓縮空間。降低物流成本是一項持續性、系統性工程,還應堅持高質量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調動各方社會力量,找準重點,從多個角度聯合發力。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院長石寶林指出,交通運輸行業在繼續大力推進物流降本增效的工作中,應圍繞涉及交通運輸行業的舉措,推動“三個協同”,做好“三個結合”,實現“三個突破”,以交通強推動物流興、百業旺。
一是加強部委、央地、政企之間“三個協同”,發揮多方合力。充分利用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與分工協作,確保《實施意見》舉措落地。進一步調動地方積極性,尤其是在“加強土地和資金保障,降低物流要素成本”等方面,充分調動地方政府主動性,確保企業獲得實效。建立政企之間的暢通溝通機制,加強政策宣貫和效果跟蹤評估,確保政策精準有效和及時優化。
二是做好與交通強國、新基建、新業態的“三個結合”,把降本效果轉化為發展成果。結合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實施,支持和鼓勵試點地方和企業落實并創新降低物流成本的舉措,立足更加經濟高效的物流成本,建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物流體系。推動降低物流成本與新基建相結合,加快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園區等融合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廣運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推動運輸的貨物、工具、場站、單證等要素全流程在線可視、即時可控,以信息流優化引領物流降成本。此外,降低物流成本要結合新業態發展趨勢,按照“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鼓勵物流市場主體創新,通過網絡貨運、供應鏈等業態模式,引導物流“抱團取暖”。
三是實現多式聯運、信用體系、平臺建設“三個突破”,增強降低物流成本的持續動力。以多式聯運作為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構建“宜鐵則鐵、宜公則公、宜水則水”的運輸局面,倡導更經濟的運輸行為。以信用體系建設作為環境優化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市場主體誠信檔案和市場退出機制,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罰效果,降低企業交易成本。以平臺建設作為信息互聯的突破口,進一步強化部省兩級交通運輸信息資源交換共享與開放應用平臺,打破信息孤島,解決信息共享不足、業務協同困難、便利程度不高的問題。
還有專家指出,物流降成本具有很強的杠桿效應,通過物流降成本可以降低其他行業成本、暢通整個經濟循環。期待《意見》提出的一項項措施能夠繼續落實落細,在助力物流行業日漸回暖的同時,帶動物流成本逐步降低,讓實體經濟運轉通暢、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