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國際貨代行業面臨著重大洗牌
一段時期以來,全球大型航運企業生意慘淡。分析人士指出,全球航運業正經歷一次調整,這與近期國際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相關,同時也是全球經濟結構轉型的結果。對航運企業來說,通過削減航線運力、優化經營結構等方式應對挑戰,才能鞏固自身的航運地位。
市場需求疲軟,多數航運企業虧損
據新加坡海事和港務管理局的統計,2015年7月新加坡港集裝箱吞吐量為255.45萬標準箱,同比下降了約13%。這是世界第二大中轉港口新加坡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最差表現。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發布的報告指出,今年7月,東亞地區的港口海運總量增長率跌至0.6%,第三季度情況不容樂觀。
全球最繁忙的海運航線之一的亞歐航線在8月第二周集裝箱貨運費率下滑20%。根據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顯示,8月下旬,上海至歐洲的每集裝箱運價跌至640美元,6月份上海至鹿特丹的運價曾一度降至每集裝箱243美元的歷史低位,這一價格甚至無法彌補航運企業的燃油成本。航運業人士表示,任何低于每集裝箱1300美元的運價對于企業來說都將是難以長期維持的。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變化,中國貨代行業細分市場也發生相應變化。由于貨代公司的不斷增加以及世界經濟的不溫不暖,貨主的服務需求也相應發生巨大變化。貨代企業單一的認識到客戶的真正需求,并進行相應的服務轉型,也很難在“寒冬”中,堅持和發展下去。
目前貨代行業特點:
第一,削價競爭
隨著世界經濟的波動,中國貨代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那有人問了,貨代一定很賺錢吧?答案是否定的,其原因就在于貨代企業越多,越開始進行削價競爭,貨代的利潤越來越少了,還能賺什么錢。另一方面來講,貨代企業的運營成本越來越大了,隨著物價上漲,企業的硬件設施,以及人員配置成本,都開始大幅上升。這一情況對于貨代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貨代市場也變成了平價市場,貨代企業之間運價水平差距變小,運價趨于一致。
第二,客戶需求轉變
經濟景氣時,貨代業務供不應求,客戶都在找貨代公司出貨,通常來說誰家的價格便宜,就走誰家的;但時至今日,市場發生了變化,經濟不景氣,進出口貿易下滑,再加上貨代企業的削價競爭,可以說貨代服務產能嚴重過剩。對于客戶來說,你們貨代削價競爭,價格都差不了多少,我走誰家的都可以,你們誰的服務好,運輸有保證,我就走誰家的。也就是說,客戶的需求已經轉變為運價需求及服務需求雙重標準。
第三,利益關系轉變
利益受益的主體都隨著經濟的景氣度來變化的。對于我們貨代行業來說,經濟景氣時,利益的受益主題就是我們貨代公司。貨代處于貨主與船公司之間,貿易量增加直接促進貨代服務需求的增加,運價水平上漲,貨代企業利潤收益也比較高;整體環境不景氣時,貨代服務需求嚴重下滑,通常情況下,都是一個客戶對應幾個甚至幾十家貨代公司。那么客戶在首要價格問題的,同時也對貨代服務有一定的要求。貨代公司處于貨主與貨代公司之間,運價要低,還要提供高服務。那么如何維持優勢價格如何保證相應服務變得缺一不可。
第四,貨代行業的周期性
貨代行業的景氣程度和世界經濟景氣度有直接關系。世界經濟本身就是周期性的,所以貨代行業也是隨著世界經濟周期變化的。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貨代行業這么不景氣,還有這么多貨代公司堅持著的重要原因。誰能挺過這個“經濟寒冬”誰也就能在未來賺取更多的回報。
第五,貨代行業的現狀分析目前來說,世界經濟不夠景氣,復蘇力量明顯疲軟,這一原因致使貨代行業一直不溫不暖。很多中小型貨代企業都在“寒冬”中堅持著,但是長時間的“寒冬”肯定會讓很多貨代企業受挫。那么,作為貨代企業來說應該采取什么辦法堅持下去呢?
(1)服務轉型。
剛才我們看出,“削價競爭”和“用戶需求”,所以,單純的削價競爭是不可取的,我們只有針對于客戶的需求變化,不斷提高我們貨代的“價格質量”,才可以在“寒冬”里繼續生存下去。
(2)市場占有。
市場占有包括兩部分。第一,貨代服務市場占有。也就是不斷用服務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不斷優化價格質量,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第二,新型市場占有。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物流行業也將涌入互聯網市場。但是如何用互聯網提高自身的價格質量以及服務質量缺是貨代這個傳統行業最難以轉變及認知的部分。
結論,2016隨著經濟的持續下滑,對于傳統行業沒有更好的經營模式的轉型的話,那就抱團取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