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業+金融”模式下供應鏈金融熱的冷思考
近兩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在發生深度的跨界融合,具備“大數據”優勢的電商、零售企業紛紛布局謀篇,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正在成為交鋒的新戰場。尤其是在近期國家出臺政策規范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背景下,亟需有互聯網全產業鏈布局能力的企業來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一站式便捷、安全的服務平臺。
也就是說,在“互聯網+”引發企業商業模式變革的同時,通過“金融+”實現產業鏈價值最大化成為了新的潮流。在“金融+”過程中,不同企業的不同商業模式,也決定了其各自金融模式的差異性:互聯網企業發力互聯網金融,O2O企業則選擇O2O金融,業務布局明顯不同。
在電商領域,阿里金融的出現成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代表。作為不介入商品價值的利益分配、只收取服務費的純平臺模式,阿里巴巴建立了“平臺、金融、數據”的金融格局,實現以支付業務為依托,打通供應鏈金融的產業模式。先后創立阿里小貸、網商銀行,為小微企業個體消費者和個體創業者提供“小存小貸”服務,致力于打造出“小銀行、大生態”的金融平臺,力爭在五年內為1000萬個人創業者和微小企業服務。面對如今龐大的市場空間和客戶群,阿里有可能在更短時間內實現它的目標。
與阿里巴巴不同,京東在賒賬消費和眾籌領域走在所有人之前,同時憑借龐大的自營業務聚集了海量的大、中、小微的供應商。圍繞這些供應商,京東形成了完整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在提供保理和信貸服務外,還從金融科技的定位出發,創新推出“動產融資”,解決動產價值難以評估以及重復質押的行業困局。這款產品一經推出,就迅速實現單月放貸破億的良好記錄。目前,京東供應鏈金融還在向外延伸,開發出“對公理財”等企業服務。作為一家僅僅提供供應鏈金融3年的企業,京東供應鏈金融的創新速度和展業速度引人關注。
相較互聯網企業,實體產業獲得金融支持更為迫切。他們天生跟金融打交道,上下游供應商眾多,資金需求大,賬期長,難免需要利用金融工具來解決日常問題。所以,這些企業很自然的想到去賺“金融”這份錢,也希望通過金融手段獲得更多資金支持。比如傳統產業寶鋼、中海油、中糧等一大批國有企業,還有以海爾、聯想、方正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都在產融結合方面有所布局:他們相繼成立財務公司,發展為各自體系內的“小銀行”,為上下游產業鏈提供資金支持。
尤其在互聯網領域,寶鋼集團與深圳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開展合作,共同提供鋼鐵行業供應鏈金融服務,通過與銀行的合作使得寶鋼得以借助銀行資金形成杠桿,為開展大規模的供應鏈貸款提供可能。對比之下,像海爾這樣的新興產業雖然沒有寶鋼、中糧龐大的資金體量,但也走出了一條立足自身優勢的差異化之路。
作為最早涉足產融結合的家電企業,海爾供應鏈金融發展已較為成熟。自2008年開展上下游供應鏈金融服務以來,海爾累計放款超過1500億元,極大促進家電主業的發展。2012年,又從用戶消費端出發,搭建消費金融,為10萬家庭提供“立家美家樂家”的場景消費服務,全面覆蓋家裝、家居、家電、教育等業務領域,切實滿足家庭核心消費需求。之后,海爾的金融鏈條繼續延伸,服務對象也從單一的企業、供應鏈擴展到產業生態圈。因此,海爾拿到融資租賃金融牌照后,沒有選擇傳統信貸金融的方式,而是聚焦于為產業創造價值,從改善企業客戶關系、財務結構,通過為產業打造一個健康的生態圈來為他們服務。
2015年,海爾就已涉入蛋品行業,從起初的資金投入到資產的增值,通過金融為紐帶打造了一個蛋品行業生態圈。之后,他們還以這種“公司+農場+金融”的輕資產模式引入了豬、肉雞、牛、羊等行業。此外,海爾的小貸產品也是圍繞產業鏈,核心聚焦的不再是散戶和單純的買賣資金,而是把它形成了一個生態鏈。簡單來說,海爾就是把利益攸關方統統串起來,通過制度安排,讓各方共創的同時共享價值,而這也是產業金融生態圈的最終目的。
現在很多制造業企業都開始做金融,盡管彼此有高下之分,但制造業進軍產業金融正在成為一種潮流,在高度競爭時代只有重度垂直化的產業金融才有創業品牌的機會。而作為產業金融的典型代表,供應鏈金融已成為產融結合的重要內容。相信未來,現代企業的競爭將是整條供應鏈的競爭,誰在供應鏈運轉上更具效力,誰就可以占據先機,通過資金流帶動整個鏈條向前流動,實現供應鏈的整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